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基本流程。 一、理论文献学习(孙旦红) 铺展试“全阅读”课程,让阅读融入生命的策略研究。(张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阅读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手段,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全阅读中阅读是一种目的,是人们生命存在的方式。 全阅读课程的概念:全阅读将阅读的层面从单独的教学转变为一种课程的教学,从单独的语文学科方面的阅读转变为全学科的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题,二“全阅读”强调的则是全员。 铺展试“全阅读”课程的策略研究:教学设计的改变阅读形式的改变 二、观察量表解读(孙旦红) 园·家社融通下幼儿“全阅读场”实施策略 园所主导幼儿“全阅读场”的主题+建构路径 全阅读场:全情趣、全时空、全体验、全领域、全链接、全儿童 全阅读场资源的有效利用 ·依托全息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园、家、社资源,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建构关于红薯的认知经验。 ·在交流前期现场互动式的大阅读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结合自制绘本大胆讲述,有效实现幼儿间经验的共享与互补。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 一日生活兼课程 强调游戏对孩子发展的全面价值 强调教师依据孩子的兴趣及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强调教学追求孩子的兴趣等等。 B前阅读核心经验下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策略的形成 B1阅读的行为与理解 ·细致观察画面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状态,包括动作、表情、姿态等,理解主角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想法等。 ·能根据图书画面的线索将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理解图意,猜想故事发展。 B2阅读的策略与表达·有意识的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初步形成预期、假设的阅读策略。 ·根据画面内容所传递的主旨进行思考、分析,组织语言进行较为完整、清晰的叙述。 C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与创编策略的形成 C1核心经验的梳理与提炼 ·教师为幼儿的语言组织搭建合理的支架,引导幼儿的语言构思与表达,让幼儿有据而讲。 ·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的教育情境围绕核心经验"提问","提问"策略能给幼儿清晰的思路,经验梳理的方式直观易懂,有助于拓展思考空间。 C2迁移讲述核心经验,打开创编思路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的铺垫下结合自己或同伴的想象,生成新的讲述内容。 ·幼儿能够与同伴讨论交流形式,围绕创作内容充分表达小组或个人的构思,通过讲述创编的不同情节习得新经验。 →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文本走向生活 →从单一走向全面 →从浅层走向深层 →从个体走向合作 三、执教教师说课(刘苏娜) 一、设计意图: 秋天是红薯收获的季节,幼儿在成人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不同形式的全阅读旅程,在乡间田野他们和父母一起挖红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制作红薯美食;在美工室里一起创作红薯手工作品……在挖、吃、玩红薯的过程中感知、了解了红薯的不同特征。于是她们将与红薯的故事画了下来,自创了属于自己的原创绘本。基于幼儿对红薯的兴趣,老师在幼儿园的阅读场内投放了绘本《大大的大大的大红薯》,绘本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大红薯,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追随孩子们的疑问和兴趣,生成了本次活动,进一步丰富原创绘本内容,使之更加趣味、可阅、完整。 二、活动的价值 基于前期融合园、家、社三方资源,带领幼儿开展关于红薯的系列实践活动基础上,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分享、创编、讲述,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合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体验集体自制绘本的成就感,丰富幼儿自制绘本的经验。由此让幼儿从绘本故事中找到自己,找到同伴,找到真实与幻想之间那条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边界,找到其中无穷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⒈在分享园·家·社红薯系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达成前期经验的共享,进一步引发讲述的愿望。 ⒉观察绘本画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大大的红薯”展开联想、创编,并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 四、活动准备 ⒈经验准备: ⑴有过挖红薯、做红薯、制作红薯美食、红薯手工作品及种植红薯的经验。 ⑵做过有关红薯的调查记录。 ⒉物质准备: ⑴多媒体材料:PPT、音乐。 ⑵物质材料:自制绘本、白纸、记号笔、白板。 五、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仔细观察绘本画面,大胆讲述分享,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发挥想象创作故事画面,创编故事内容,并能清晰有条理的讲述所创编的故事。由此要解决的难点是,小组围绕一个大红薯展开联想、合作创编,尝试小组式合作讲述。 六、活动过程 环节一:结合自制绘本进行介绍讲述 环节二:借助绘本《好大好大的红薯》,观察讲述,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创编 环节三:由大红薯想象创编讲述 活动最后巧妙的将幼儿作品变成折叠书页,附在原有绘本之后,形成一本独特的、能能够激发幼儿无限想象、创作的绘本,回归原创作者赤羽末吉本来的绘本之貌。 四、观课大班语言《好大好大的红薯》执教者——刘苏娜 环节一:结合自制绘本进行介绍讲述 将幼儿与成人一起参与过红薯的活动,以绘画表征的方式呈现,共同自制绘本前半部分内容,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教师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现场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挖、吃、玩红薯的过程简要记录,帮助幼儿梳理关于红薯的系列活动。 环节二:借助绘本《好大好大的红薯》,观察讲述,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创编 从幼儿的讲述活动中回归绘本,介绍绘本引发阅读兴趣的同时,截取有象征性的2幅画面,让幼儿观察发现画面的有趣、夸张,启发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将图画的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通过画面人物、动作等理解图意,进而组织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由此体会到绘本中大红薯的夸张、荒诞、幽默,由此引发幼儿想象、尝试创编。 环节三:由大红薯想象创编讲述 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组队合作,想象如果我们也有一个大红薯,可以变什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彼此商量、合作创编、讲述。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幼儿需要打开想象的翅膀,从绘本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为引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教师提供了满足于3人合作的长卷纸,支持幼儿合作创作,同时关注幼儿的创编过程给予个别化的指导,为最后的合作讲述做好铺垫。 五、议课 六、代表交流 议课一组: 观察指标A:全阅读场资源的有效利用 亮点: 1、前期资源的渗透,在活动中有所体现,孩子的经验比较丰富。 2、挖红薯的经验充分借助了家的资源。 不足与建议: 1、现实中的红薯和想象中的差距太大 所谓的园家社活动,并不是每个活动都要和园家社有关,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环。 2、绘本的价值方面,绘本脱离小朋友的实际生活。 观察指标B:前阅读核心经验下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策略的形成 不足与建议: 1、老师在选择绘本的时候只选择了其中的两张,比较少,B1的指标没有体现,老师将重点放在了创编上,没有观察。可以从动作、神态上等进行引导。 观察指标C: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与创编策略的形成 亮点: 1、教师的教态很好。 不足与建议: 1、教师为幼儿的语言组织搭建合理的支架,活动中没有体现,孩子们没有讨论直接创编。 2、大大的红薯是由纸张的大小来决定? 3、语言活动不能用是否漂亮来评价,要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故事的内容的体现。 4、活动环节的过渡有点生硬。 议课二组: 观察指标A:全阅读场资源的有效利用 亮点: ⒈教师前期准备充分,幼儿经验丰富,活动的设计能够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⒉绘本选择较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幼儿的经验形式很不错。 不足与建议: 1.活动的领域还不够明显,作为语言活动需要更侧重幼儿的表达。 2.活动的目标可以再细化一下。 观察指标B:前阅读核心经验下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策略的形成 亮点: 1.活动的形式很新颖。 2.活动中幼儿能够在理解绘本的基础上围绕绘本大胆展开想象。 不足与建议: ⒈幼儿在绘画前的讨论可以更丰富一些,让幼儿观察画面后理解画面内容再将画面的细节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师为幼儿示范如何进行完整的表达,这样幼儿讲述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一些。 观察指标C: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与创编策略的形成 亮点: ⒈幼儿前期对于红薯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为后面的表述打下了基础。 2.活动中幼儿的表达欲望很强烈。 不足与建议: ⒈第一部分幼儿的讲述的机会不多,可以慢下来,让孩子们都参与到活动中,给孩子们一个讲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后期这个思维导图可以运用的更好一些。 ⒉画图部分是否对于幼儿有经验的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用丰富份词汇,为幼儿搭建合理的支架,同时为幼儿进行提炼总结,另外要关注活动前期和后期的链接度是否更深入一些。 总结: 孙老师的理论分享与课题紧密结合。作业的布置(阅读的延伸)、阅读形式的改变(活动的开展)阅读考查(观察评价的落实)。在参与理论介绍的时候,活动如何落实可以有一个延伸,便于理解。 量表继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