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主持人: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游戏化深入开展,加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生成能力与实施,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其发展、需要和可能,以采用更有效的教育策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特开展此次课程故事交流评比活动。 1. 种子博物馆 倪翎:我们开展了种子博物馆。选取种子为主题,第一镜头是小朋友发现水果中的果核,如苹果、火龙果等。孩子们对种子产生兴趣,点心活动中收集种子。种植园地下种独特种子,进行科学活动,认识种子结构。陈鹤琴先生所言,大自然是活教材,孩子们对种子生命周期感兴趣,开展系列游戏。 第二环节是种子的秘密,结合自然角和种植园地,孩子们播种并记录。种植园地因阳光充足,植物长得更好。班级特色种子游戏,如手剥花生、冲芝麻等,增强手部能力。数学游戏对应数字和豆子。 总结: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探索种子,见证新生命,感受自然神奇,激发对未来好奇。 2. 气味博物馆 张家欢: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是不断相遇的过程。美好的教育是教师与幼儿精神的美好相遇。初秋幼儿园桂花飘香,孩子们对气味的好奇激发了“气味博物馆”项目。小班幼儿嗅觉发展,对气味感兴趣,生活气味体验为项目提供素材。活动分三环节:寻味、探味、留味。 “寻味”环节中,孩子们发现各种气味,提升嗅觉认知和观察力。“探味”环节通过讨论和品香大会,孩子们学会尊重不同喜好并表达感受。气味消失引发探究欲望,引出“留味”活动。如“公园调香师”活动,孩子们制作香包,解决问题中增强感官体验和创造力。 “气味博物馆”项目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气味知识,提升感官能力。未来将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元活动,加强科学知识拓展,助力孩子成长。 3. 遇见萝卜 管容:大家好,我介绍的是遇见萝卜活动。午餐时,孩子常挑出萝卜等蔬菜,引发我们讨论,开启萝卜之旅。老师引导孩子完整表达,耐心倾听。孩子们进行萝卜大调查,认识白萝卜、胡萝卜等,发现其生长环境,并和家人制作萝卜美食。家长参与调查,带孩子观察、购买萝卜。随后,我们开始种植之旅,认识种子,讨论除草方法,进行种植。日常观察种植物,发现萝卜发芽,孩子学会区分萝卜叶和其他草。萝卜成熟后,孩子拔萝卜,带回家制作美食。我们还开展萝卜课程,让孩子感知、认识萝卜,画画、阅读相关图书。 4. “枝”趣横生 沈雨枫:“枝”趣横生活动源于9月台风后孩子们对掉落树枝的讨论。他们发现树枝有趣且可玩,于是开始探索。孩子们用五感观察树枝的秘密,如纹路、分叉和树皮,并进行表征。受绘本启发,孩子们在游戏中创意使用树枝,作品逐渐丰富。随着树枝增多,孩子们提议建树枝博物馆,面临展品布置问题。经过讨论,决定利用整个教室空间,分类、高低错落摆放展品,并考虑树枝的历史。有孩子提出制作海报吸引观众,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海报,孩子们了解了海报的要素和设计方法,最终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了海报。这次课程故事展现了孩子们对树枝的深入探索与创意表达。 5. 我和秋天比个“叶” 张钱悠:孩子们被地面上的落叶所吸引,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探究性的项目活动。他们不仅利用落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表演服饰,并举办了一场充满创意的服装秀,还尝试了树叶吹泡泡、制作树叶精灵、树叶拓印等多种与树叶相关的游戏,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探索树叶为何会变黄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观看科普视频和亲自进行叶绿素提取实验,逐渐理解了叶绿素对树叶颜色的影响,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孩子们还对叶子中的色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提取其他颜色的叶子色素,并结合查阅资料,了解了花青素等色素的存在,从而揭示了树叶色彩丰富的秘密。 同时,孩子们还观察了幼儿园里的树木,发现有的树木秋天叶子还是绿的,而有的则开始变黄并飘落。他们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探索,通过寻找常绿树和落叶树,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体验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整个项目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教师则作为他们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橘意正浓时 戴紫莹:孩子们围绕橘子的讨论激发了他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从最初争论一个果实到底是橘子还是橙子,他们逐渐发现这些果实都属于柑橘类,尽管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还注意到了橘子皮的味道,并思考如何保留这种香味,进而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究了使用竹子、香料等制作香薰的方法。 在晒橘皮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直接参与和观察,感受到了橘皮外观和质地随时间天气的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创新使用多种工具去除橘子的白瓤。 此外,孩子们还围绕橘子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各种与橘子相关的游戏想法,如剥橘子比赛、制作橘子花等,并关注了橘子的瓣数是否与大小有关等细节问题。 最后,通过橘子美食分享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分享的快乐,还意识到同一个食材可以有多种玩法。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与创新,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和趣味化。 7. 遇见树叶 王佳楠:课程旨在通过收集、分类和比较树叶,使学生能够掌握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并结合这些知识创作出各种树叶艺术作品。此外,课程鼓励孩子们提出创新的思维游戏,以增强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发现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并在触摸、对比和数列探索中获得直接的感官经验。他们还会通过嗅觉等感官对树叶产生好奇心,从而正式开始探索树叶的旅程。故事二介绍了有趣的叶脉观察。在观察树叶时,孩子们对叶脉的纹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个孩子注意到银杏叶脉的独特性,并向老师询问其位置,因为银杏叶脉的纹路与其他树叶不同。通过学习,孩子们了解到常见的叶脉类型,包括叉状脉、网状脉、平行脉和羽状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其他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与树叶建立了更亲密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还能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数学体系中的更多内容。 在亲子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等地收集落叶。回到园中,我们将收集的落叶放入框中。然而,孩子们注意到,即使是半天或更短的时间,叶子也会变得皱巴巴的。针对这一现象,孩子们想出了保存树叶的方法,比如将树叶密封起来或养在水中。 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这两个想法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使用地胶封存树叶的方法,并鼓励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树叶进行展示。另一个实验是将树叶养在水中,放在自然角的观察区。孩子们每天都会观察树叶的变化,发现浸泡后的树叶颜色变深,质感变软。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发现密封是保存树叶的最佳方法。当然,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可以尝试,如冰箱保鲜、保鲜袋保鲜、水养密封等,以记录树叶保存的不同方式。 故事四讲述了寻找叶绿素的过程。在捡拾树叶时,孩子们发现树叶不仅有绿色,还有红色和黄色。他们特别喜欢捡拾红色的香樟树叶。为了探索树叶颜色的多样性,我们开展了一个科学小活动——寻找叶绿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使用酒精进行实验,还尝试了敲打、挤压和磨碎树叶以提取汁液,从而探索树叶中的颜色。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帮助孩子们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生活中,比如植物印染或作为植物色素的使用等等。 8. 虫虫之旅 徐新颍:这个项目活动以幼儿对昆虫的兴趣为核心展开,共分为四个故事阶段。首先,通过户外发现昆虫引发的讨论,孩子们对昆虫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对蜘蛛是否属于昆虫、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话题充满好奇。教师未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过绘本、多媒体资源和家长资源提供学习材料,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 接着,通过“昆虫知多少”调查,孩子们了解了昆虫的主要特征,如三对足、一对触角等,并掌握了判断昆虫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区域活动中结合昆虫博物馆的构想,孩子们决定制作昆虫模型,并讨论了制作方法和所需材料。他们利用雪花片、彩色纸、矿泉水瓶等各种材料,发挥想象力,制作了栩栩如生的昆虫模型和它们的家园。 随后,在建构昆虫家园的过程中,孩子们从纯想象搭建逐渐转向根据昆虫生活习性进行搭建。他们了解到蝴蝶生活在草丛中,蚂蚁生活在地底下,蜜蜂的家是六边形的等特征,并在搭建中加以体现。此外,他们还制作了昆虫旅馆,虽然初次尝试因材料防水性不足而失败,但经过讨论和改进,亲子合作制作了更坚固的昆虫旅馆。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通过海报形式总结了自己了解到的昆虫知识,展现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讨论和提供资源等方式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帮助他们习得合作、协商、交流等能力,发展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这个项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昆虫,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魅力。 9. “根”你有约 吴旖琪:接下来我将从课程故事的6个内容进行介绍。第一个故事收集一份关于根的问题清单。第二个故事是挖根行动初步探究根的分类。第三个故事是根分类里面的一个小插曲,特殊的根不是根,并非根的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项目化活动中会揭晓答案。第四个是根的作用有哪些?第五个优势是我也想要自己的根,想要什么根呢,也在项目化活动中。第六个故事是种植,求根的时候出现了意外。院子里有一棵植物,这是什么植物?孩子们从对根的初步好奇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红薯究竟是不是根?”这一疑问激发了我们的灵感,设计了一份问卷,旨在深入了解孩子们对根的既有认知和他们的兴趣所在。 随后,我们组织了一场挖根行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挖掘的乐趣,同时观察并描述根的位置、形态和触感。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开始尝试对挖出的根进行分类,通过讨论、观看视频和绘本,他们逐渐掌握了按外形特征分类的方法,并动手打造了根的研究基地,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类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小插曲:他们发现有些看似根的东西其实并非根,比如土豆。这一发现引发了孩子们对根与茎区别的深入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和对比分析,逐渐理解了根与茎的主要区别。 接着,孩子们对根的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根如何吸水这一功能。我们设计了实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葱在颜料水中的变化,直观感受根的吸收作用。同时,我们还提供了记录表,引导孩子们记录不同植物根吸水速度的差异,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观察能力。 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开始想要拥有自己的根,并讨论了适合冬天种植的球根植物。我们提供了水仙、郁金香和百合等球根,引导孩子们通过多气泡图梳理它们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对根的了解。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挑战:球根植物长时间没有生长变化。他们积极寻找原因,猜测可能是水、土壤或阳光等因素导致的。通过与商家沟通,孩子们了解到遮光处理对球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期待明年花开的美好景象。 这一系列课程故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0. 柿子保卫战 费筱菁:当大班孩子们初次踏入新院子时,他们的目光立刻被那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所吸引。孩子们对柿子的数量、形状、颜色以及质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进行自然笔记观察,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课程实录部分主要围绕四个精彩故事展开: 首先,是“偷吃柿子的贼”的故事。孩子们发现柿子树上有些柿子被不明生物偷吃,于是他们开始观察和推理,提出了多种猜想,如蚂蚁、猫头鹰、毛毛虫或小鸟等。最终,他们亲眼目睹了小鸟偷吃柿子的场景,这引发了他们对如何保卫柿子的思考。 接着,进入了“保卫柿子1.0”阶段。孩子们热烈讨论如何防止小鸟再次偷吃柿子,提出了多种方案,如杀死小鸟、用袋子包住柿子、用大罩子罩住柿子树等。经过辩论和筛选,孩子们最终决定采用用网和塑料袋保护柿子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们通过合作和协商,最终成功完成了保卫柿子的任务。 然后是“保卫柿子2.0”的故事。在一次小主播播报中,孩子们得知台风即将来临,他们开始担心台风会对柿子树造成影响。于是,他们再次展开讨论,提出了提前摘下柿子等解决方案。为了验证柿子摘下后能否变熟,孩子们进行了亲子调查和催熟实验。经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验证了摘下柿子后确实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使其变熟。 此外,在日常观察中,孩子们还关注到柿子树的生长情况,发现树下有杂草、树上缠绕有毛线等问题。这激发了他们对柿子树及其他树木的关爱之情。于是,他们商讨增设树木管理员,并为大树制作身份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它们。 课程延伸部分,孩子们制作了摘果子神器,品尝了柿子美食,并在班级里创设了树的博物角。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反思整个课程实践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真实情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生活经验、自由自主的创造活力对孩子们成长的积极影响。通过这门课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11. 有趣的草编 周张瑶:本课程以“有趣的草编”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对草编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通过引入小朋友带来的草编帐篷,引发了孩子们对草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仔细观察编织的纹路,试图探索其中的奥秘,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们进行了初始草编的学习。通过展示图片、视频以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草编的历史、文化以及应用。他们发现草编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孩子们对草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我们进入了技术经验学习的阶段。孩子们通过视频查阅资料,了解了不同草编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他们亲自调查和收集了多种草编材料,如灯芯草、竹条、拉菲草等,并发现这些材料各有特点,适合编织不同的物体。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灯芯草易断、竹条长度不一等,但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如软化灯芯草、修剪竹条等。 最后,我们加入了编织器的使用,让编织过程更加方便。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缠绕、团结交错等编织技巧,完成了多个编织作品。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整个课程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通过本次草编实践,孩子们不仅开启了心智,达到了心灵手巧的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一块空地的蜕变 陆瑶:起初,孩子们发现经过一个暑假无人照料的小菜园已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于是,在老师与阿姨的协助下,他们通过一系列劳动,将这片废弃的空地恢复为一片充满可能的新天地。 孩子们首先围绕空地的改造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回顾了清理杂草的艰辛与收获,认识到原有农作物的损失,并一致决定翻新菜园,重新种植秋季适宜的蔬菜。为此,他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与家长共同探讨秋季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并通过投票选定了七种蔬菜进行种植。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组成种植小组,分工合作,不仅收集材料、耕地分块,还深入学习了不同种子的种植方法。他们仔细观察种子的特性,记录下每一步的种植过程,并制作了精美的种植标题,详细标注了种植时间、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然而,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孩子们遇到了叶子发黄、生长缓慢等挑战。通过细致观察和热烈讨论,他们认识到肥料的重要性,并决定尝试堆肥。他们设计了堆肥计划,收集厨余垃圾、落叶等原料,并运用三明治堆肥法成功制作了肥料。同时,他们还为菜园搭建了暖棚,以保护蔬菜免受冬季严寒的侵袭。 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照料,菜园里的蔬菜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韭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生长旺盛,绿意盎然。孩子们兴奋地收割着蔬菜,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最终,孩子们决定将丰收的韭菜收割下来,制作美味的韭菜饼。他们准备了食材和工具,设计了制作流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韭菜饼的制作。品尝着自己亲手种植的韭菜饼,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此次项目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和观察力,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自然与劳动的价值。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并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甜蜜与成果。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开展更多丰富而有意义的种植活动,让他们在热爱自然与劳动中不断成长,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 13. 一园菊花开 龚晔丁:在一个充满生机与好奇的秋日里,孩子们的目光被校园中那片竞相绽放的菊花所吸引。他们不仅被菊花的美所打动,更对菊花的生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将这份美丽与生命力移植至他们日常嬉戏的院子,让菊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共同见证生命的成长与变化。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热烈而富有创意的讨论。在集思广益中,他们选择了扦插这一既科学又实用的方法作为移植菊花的途径。随后,他们通过观看视频、询问阿姨、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深入学习了菊花扦插的每一个细节,从选择枝条、处理枝条到扦插后的养护,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修剪枝条,有的负责挖掘扦插坑,有的则负责浇水与日常养护。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扦插经验,还通过观察菊花的生长变化,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习性。每当看到菊花长出新的嫩叶,或是开出绚烂的花朵,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 随着菊花的茁壮成长,孩子们对根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设计并进行毛细实验和根的稳定性实验,深入探索了根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实验中,他们亲眼见证了根如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至植物的各个部分,支持其生长和发育。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根在固定植物、防止其被风吹倒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还学会了如何保护植物,将其视为自己的朋友。他们定期为菊花松土、浇水、除草,还为其搭建篱笆,防止外来侵害。在与菊花的朝夕相处中,孩子们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学会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最终,孩子们的菊花移植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院内菊花竞相绽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学会了扦插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自然探索之旅,更是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实践,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生命的奇迹与力量。 14. 萝萝卜卜 徐敏怡:起源于中班时孩子们对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的深深喜爱,他们对蔬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本学期,当班级分到一块种植园的空地时,孩子们决定亲手种植蔬菜,特别是秋季适宜的萝卜、青菜等。于是,一场围绕萝卜展开的系列自然探究与创意实践活动悄然拉开序幕。 活动分为“秋种冬藏”与“秋收冬藏”两大板块。在“秋种”阶段,孩子们首先通过观察小菜园的菜地形状,规划出长方形和三角形两种种植区域,并决定种植白萝卜、绿萝卜等不同品种的萝卜。他们通过绘图形式呈现自己的规划,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接着,孩子们学习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等,并进行了催芽活动。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分组尝试了点种和撒种两种方式,亲手将萝卜种子播撒在泥土中。 随着萝卜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孩子们密切关注着萝卜苗的变化,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观察到不同品种的萝卜在生长速度、叶子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展开了丰富的畅想,如将萝卜作为游戏材料、手工艺品等。在美工区,孩子们用萝卜和各种材料创作出了各种造型独特的作品,赋予了萝卜新的生命和用途。 当萝卜逐渐成熟,孩子们又面临着如何保持萝卜新鲜的问题。他们通过讨论和实践,了解了腌萝卜和晒萝卜干两种保存方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腌萝卜和萝卜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和保存萝卜,还深刻体会到了自然探究的乐趣和创意表达的魅力。 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与萝卜共同成长,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探究问题,他们不仅了解了萝卜的种植知识和保存方法,还通过玩弄、收藏、创意表达等活动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这场由绘本启发的自然探索与创意实践之旅,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更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5. “兔”然遇“建”你 张祺悦:在一次散步中,孩子们被幼儿园角落的小兔子深深吸引,他们观察到小兔子挤在狭小的笼子里,心生怜悯,决定为小兔子搭建一个更舒适的家。于是,一场以“兔”然遇“建”你为主题的项目化活动悄然展开。 孩子们首先实地考察了多个地点,最终选择了小舞台旁边的一片空地作为兔窝的选址。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了多种设计图,并通过投票选出了最受欢迎的设计方案。 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选择了网格板、竹竿等材料,亲手制作了兔窝的围墙和支架。然而,初次尝试后,他们发现兔子容易从缝隙中逃出,于是又进行了加固处理,使用了U型钉和小木棒等材料,让围栏更加坚固。 然而,好景不长,一只名叫月兔的小兔子不幸去世。孩子们通过调查,发现是因为误食了银杏叶和银杏果导致的。这次事件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养殖小动物的不易,他们为月兔举行了简单的葬礼,并决定进一步加强兔窝的防护。 为了防止野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侵扰,以及避免恶劣天气对小兔子的伤害,孩子们决定给兔窝加上一个顶棚。他们通过测量和计算,选择了合适的塑料皮作为材料,并亲手制作了顶棚。 随着冬季的来临,孩子们又发现刚出生的小兔子因为天气寒冷而死亡。他们通过数据调查和网络科普,了解了兔子的保暖需求,并亲手制作了保暖的兔窝,为小兔子提供了温暖的栖息环境。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搭建和加固兔窝,还涉及了数学测量、科学了解动物习性、艺术装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培养了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学会了珍惜和尊重生命。 这次“兔”然遇“建”你的项目化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与小兔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