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幼儿园6月研究记录表(23-24下)

作者: 时间:2024-06-28 点击数:

2:       娄江幼儿园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课程类别:□师德课程         □理论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    

         □知识技能课       □信息素养提升课程

主题

生态教育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 

日期

 2024.6.27

学时

地点

 娄江幼儿园二楼多功能厅

 

主持人(主讲人)

姜春英

参与者

教师发展中心张雪、华盛幼儿园、镇洋幼儿园、娄江幼儿园的老师们

活动过程记录

一、娄江幼儿园《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儿童博物馆”课程建构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姜春英进行中期汇报。

姜老师首先就“儿童博物馆”课程的“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步研究计划”等内容进行汇报,分享目前的研究实效,深化了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解等。

⑴《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儿童博物院”资源利用与博物馆建设的现状研究》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的管理与保障等方面

⑵《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儿童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关于园内外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等内容

⑶《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儿童博物馆”资源利用与博物馆建设的现状研究》中幼儿自主管理水平、提升课程实施有效性、课程实施的策略等

⑷《生命共同体视角下“儿童博物馆”课程评价的研究》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成果的评价等。

最后姜老师又浅谈了研究中的问题、改进措施和下一步的计划等等。

二、费筱菁理论学习

⒈《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含及生成路径》三维结构:唤醒天性-反思现状-情感内驱;既要注重唤醒人与自然万物固有的共生理论关系,又要在情感体验中让万物共生的伦理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力,不断推进文明建设走向深入。

 

⒉《基于儿童博物馆视角的幼儿园学习场景建构探析》

在幼儿园中,教育者以发现“藏品”、探究“藏品”和展项教育等作为学习探究活动内容,融合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藏品”:物品、故事。

三、王屹慧对观察量表的解读

《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涵及生成路径》中梳理出共生伦理概念作为本次活动的缘起与延伸的大致方向。

A1《基于儿童博物馆视角的幼儿园学习场景建构探析论学习》中提出的”学习场景建构的基本原则”结合环节一中教师的提问为主要观察内容。

A2“儿童博物馆视角下学习场景建构的指导策略”中的支持幼儿进行学习场景建构的内容并结合环节儿中教师的关键性提问为主要观察内容。

A3《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涵及生成路径》一文中“共生场域下伦理关系的最终归宿:实现人与自然互利互惠”的论点并结合环节三中的教师反思性提问为主要观察内容。

B1《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涵及生成路径》一文中对“共生伦理的生成路径”并结合环节一中幼儿的主要活动开展观察。

B2《基于儿童博物馆视角的幼儿园学习场景建构探析论学习》中提出的“指导策略”中对“融合班级和公共场景化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环节二中幼儿分组合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观察。

B3《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涵及生成路径》一文中“共生场域下伦理关系的最终归宿:实现人与自然互利互惠”的论点并结合环节三中幼儿的表现开展观察。

四、娄江幼儿园张珍课题课展示

大班综合:《好朋友》

张珍老师进行课题课介绍。

五、议课

分为AB两组进行研讨,进行分享。

A组分享

B组讨论:

 

 

 

我就看了生命共同体的汇报有一些感触,他产品是一个很大的,很高的,很高位的一个概念,儿童博物也是很广的

张主任: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为来访发展有很高的意义。

⒈生命共同体是关系的角度,在自然界,哪些和我们是共生的?(动物植物科技文明文化),收集对象、品类是可以开发的。幼儿阶段的生命共同体该怎么界定?文章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幼儿生命共同体的界定,通过幼儿对生产科技的观察,孩子对某些东西探究的欲望,是否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内涵研究。发现孩子对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界定。

⒉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和成人博物馆之间肯定有不一样的概念。在游戏中丸,不脱离博物的概念。博物不是资源的叠加,应该是有研究性质在里面,研究介绍、起源、历史的生发,有展现。对院子里的一棵树产生博无意识,对周边、叶子、根茎的深度研究。研究同一品类同一物种的呈现。

课题的瓶颈是生命共同体和儿童博物馆进行链接。生命共同体是情感,增加孩子对社会的关注,考虑到共生、共情、同理心等。

张雪:两者之间是割裂的,你们的博物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⒈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不一样,要聚焦,深挖。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来形成幼儿阶段的视野。

⒉什么是博物馆课程,博物馆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有博物馆的孩子和没有博物馆思维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最本质的是博无意识。

生命共同体下的博物馆课程是什么定义?和自然生态课程的区别是什么?需要去搜搜文献。重点是提炼博物馆课程是如何开发如何实施?让老师能够根据框架开发具有班级特色的课程。

⒊生命共同体视野下,能不能立足于太仓本地的突出的生态问题,基于幼儿的兴趣出发,生成有地方特色、贴合幼儿生活的探究。归归类,再完善。先生成主题,挖脉络、故事,在故事中创造自己的想法。

⒋课题报告不要填写表格,换成表格。研究措施不是很清晰,建议先措施融合方法撰写开展了哪些工作,单独提炼研究成果:是什么?做什么?培养什么?课程评价:围绕目标设计评价量表。具体指标要清晰。论文发表需要有一篇和课题高度贴合的文章。

通过孩子收集和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生命的意识,这样的学习更生态、生动、有趣。将高位的东西变成可视化、可操作的,让孩子去感受。问孩子:你听到生命共同体你能想到什么?

还可以用三维的思路进行探究。

 

 

 

 

 

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着重以“生命共同体”“儿童博物馆”为主题进行研讨,需要先明白幼儿视角下的“生命共同体”该如何实施如何体现?如何将如此大的概念落实到每个老师的教学上?“儿童博物馆”和普通的成人博物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势?博物馆中的藏品可以以更广更深的层次以及和人、生态进行联动,这些都是需要进行修改和探讨的。 

记录人:张祺悦

说明:本表供学校参考,可作每次活动记录之用。每次活动签到表可附后面。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