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园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和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立足幼儿园发展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营造教科研氛围,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多元路径,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激发教育科研活力,实践科研与教学双融驱动,提升教育品质。
二、工作目标
⒈聚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⒉确立主题研训方向,强化教研深度。
⒊“研用”一体化,实现科研方式转型。
⒋注重整合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⒌鼓励多方参与研究,构建园家社积极共育模式
三、问题分析
㈠情况分析
锦绣新城幼儿园教师共23名,在编12人,备案制教师4人,局聘2人,自聘5人,从师资配比上看,专业型教师占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潜力。但我园教师在科研方面缺少理论经验积累,科研往往也成为青年教师的“痛点”。根据上学期的观察,教师在课程实施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不走心、浮于表面的研究过程往往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㈡问题分析
⒈教师科研胜任力不足,教师普遍存在“三不会”现象:不会提炼真问题、不会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案、不会系统分析数据。研究方法单一,如过度依赖经验总结法,缺乏量化分析或混合研究能力。
⒉研究成果停留于论文或报告,未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方案或教师行为指南,导致“科研归科研,教学归教学”的割裂现象。
⒊资源整合碎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零散,存在“重复开发、利用率低”现象,如同主题绘本活动各班级独立设计。
⒋家园社协同虚化,家长参与停留于活动签到、物资提供等浅层支持,在课程共建、教育决策中参与度不高。社区资源利用形式化,如参观活动仅限“走过场”,未与课程目标深度链接。
四、具体措施
㈠聚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一是继续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阅读书目,尤其是那些将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依托“三叶草”读书会,本学期重点阅读专业书目《儿童游戏通论》,采用“引领式精读为主,推荐式选读为辅”的模式,既保证教师阅读的统一性,又注重每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通过组织教师分享读书心得,以多样化形式现场展示阅读小组学习与研讨成果,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心做好6月《燃荻》“2·15行动改革案例”主题文章推荐并上传中心网站《三叶草》栏目,以及做好《太仓教育》的荐稿收集工作。要成为经验型、研究型教师,撰写论文是一条必经之路。它是让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使其提高理论水平,完善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可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优秀论文与课例,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文本梳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㈡确立主题研训方向,强化教研深度
以儿童为主体,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持续追踪儿童生活、学习、游戏活动,把握问题导向,关注教师实际工作问题的定期收集,重视不同年龄段的问题解决,凸显教研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定时教研与随机教研相结合,不断完善、开展持续性、沉浸式的园本教研,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此外,本学期我园注重校本研训主题的关联性,重抓“游戏”主题,理论层面以“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游戏干预的策略”为重点,知识技能层面重点研讨“让评价活起来:角色游戏看什么?”“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的支持策略怎么写?”,从多角度学习与研讨主题,引发更深度的教研思考,实现经验的共通互补。
㈢“研用”一体化,实现科研方式转型
作为现代化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教育科学研究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其教研成果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诸多教研成果是一线教师的自我主张以及个人观点,在内容表达上,多偏向于对自身观点的展示和传达,而对所研究的教学实例的应用有所忽略,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更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因此,在教育现代化背景的教育科研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研究壁垒,形成具有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教育数据研究文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㈣注重整合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本学期,幼儿园应制定详细的资源整合规划,明确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和目标,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同时,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教学资源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资源整合方案。
继续加强园内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师幼共同调查、汇总和整理周边的社会资源,绘制园外资源地图,并以资源地图为依据开展课程相关的实践研究,给以幼儿更多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拓展幼儿视野及幼儿探究活动的范围,发展幼儿各领域学习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通过多元路径,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保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时空连续性和互动性,发挥整体教育效能,彰显教育合力作用,使这三者成为教育联盟,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特性与资源,形成教育互补,实现园家社三者共育、共长。
㈤鼓励多方参与研究,构建园家社积极共育模式
加强家园合作研究,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区参与教育,幼儿园应积极与社区建立联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邀请社区成员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共同设计教育方案,丰富教育内容;开展家园社协作课题研究,幼儿园可以立项开展家园社协作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活动推动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在课题研究中,可以探索家园社协作的有效模式和策略,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建立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成长情况和教育需求。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遇到的困难,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附:科研月工作安排表
时间 |
活动内容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预期成果 |
2月 |
现状诊断与理论奠基 |
家庭阅读现状不清 理论支撑体系薄弱 |
⒈文献研究:系统梳理近5年国内外"积极心理学+阅读共育"文献,形成《研究综述报告》 ⒉问卷调查:发放《家庭阅读生态诊断表》(含阅读频次/互动方式/情绪体验等维度) ⒊焦点访谈:选取10组典型家庭深度访谈亲子阅读痛点 |
混合研究法(量化+质性) |
《家庭阅读现状调研报告》 《积极共育核心概念图谱》 |
3月 |
模式框架建构与开题论证 |
共育组织机制松散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
⒈开题研讨会:邀请高校专家论证研究框架 ⒉组建“家园社共育工作组”:制定章程与职责清单 ⒊教师培训:开展“积极心理学工具包”工作坊(含PERMA模型应用、积极语言训练) |
动研究法 德尔菲法 |
《积极共育组织架构图》 《教师积极指导能力标准1.0版》 《课题实施方案(修订稿)》 |
4月 |
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 |
项目课程体系缺失 共育资源零散 |
⒈PERMA课程设计: - P积极情绪:开发《情绪绘本共读指南》 - E沉浸体验:设计"家庭阅读戏剧盒子" - R人际关系:编制《亲子对话应答手册》 ⒉资源库建设:整合社区图书馆、文化馆资源形成《共育资源地图》 |
开发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
积极共育课程框架》 "阅读+"资源包(含工具卡/活动方案) 《家园社资源联动清单》 |
5月 |
路径实施与评价探索 |
共育策略操作性弱 成效评估缺乏工具 |
⒈实施路径试验: - 心理剧技术应用:开展"绘本冲突解决剧场" - 数字工具开发:试点"童阅能量站"APP(记录阅读行为数据) ⒉评价体系构建:设计《三维评价量表》(家长参与度/幼儿发展度/教师支持度) |
实验研究法 扎根理论 |
《共育实施操作手册》 《积极共育质量评估工具1.0》 《数字化工具测试报告》 |
6月 |
案例提炼与成果辐射 |
典型经验未固化 成果推广性待验证 |
⒈案例深度研究: - 选取小班《我爸爸》/中班《蚯蚓日记》/大班《地铁开工了》三类典型案例 - 制作《案例研究视频集》(含幼儿行为对比/家长反思实录) ⒉成果展示会:举办"积极共育博览会",开展家长体验工作坊与专家评鉴会 |
个案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
《积极共育经典案例集》 《模式推广可行性报告》 《课题研究总报告(初稿)》 家长满意度提升数据报告 |
沈秋杰
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