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幼儿园科研工作总结
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园在太仓市教科研、教师培训以及中心新学期工作要求下,将教科研相结合,落实、贯彻《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紧密围绕“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以“陶然自得的庭园式项目活动”课题探究为载体,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题研究实践,努力营造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深度探究的环境与氛围。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㈠教师培训与学习: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本学期,我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以多元化学习平台为载体,着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⒈专题理论学习常态化(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⑴燃荻”学习:坚持每月组织“燃荻”专题学习,聚焦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案例,更新教师教育观念。3月学习了83期“科学素养与培育”;4月学习了84期“AI+课题教学”;5月学习了86期“科学教育”。
⑵经典理论学习:深学习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并结合项目活动学习的特点,探讨其当代实践价值,强化“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理念。
⑶项目化学习精研:重点学习了幼儿园项目化学习中任务设计与组织的策略,并以花草课程中的庭院改造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提升教师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
⑷专项策略学习:组织学习了“拆篱笆”(打破限制)和“架梯子”(提供支持)等有效策略,探讨如何支持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深化对幼儿学习过程的理解。
⒉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
⑴内部案例分享: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项目活动案例分享交流,促进经验互学与反思。本学期共6位老师进行了项目活动案例的分享,通过的案例的分析与研讨,梳理有利于幼儿经验生长的有益策略。
⑵“走出去,请进来”经验分享:鼓励外出学习的教师进行“回来经验分享”,将先进理念、优秀做法带回来,实现资源共享与辐射带动。本学期,课题主持人外出参加了三次课题共同体活动,业务园长外出参加了一次教科研训一体化基地活动。活动回来后将学习到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理论学习的开展、观课议课的要求等与课题组教师分享,帮助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明确课例课设计与研讨的方向。
⑶专家指导:本学期,邀请中心业务主任毛丽芳参与我园课题活动的指导。在课例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中,毛主任为我们指出了课题课的观察量表设计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我们梳理了活动观察量表的设计维度、课题课设计的思路等,为接下来的课题课的开发与实施指明了方向。
㈡课题研究实践:聚焦儿童,深化探索(参与一个课题研究)
本学期核心课题“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的庭园式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⒈理论奠基与环境规划
⑴理念深化:组织课题组教师系统学习了“中国园林八大造景手法”“项目化任务设计”理论,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明确“儿童视角”的庭园环境设计原则(互动性、自然性、审美性)。
⑵问题诊断:全面梳理园所环境现状,针对“空间割裂”“资源闲置”“缺少儿童视角”等问题,提出 “五大庭园”功能区再规划与再设计:
原有庭园 |
现规划庭园 |
亲水乐园 |
小溪生态改造、玩沙玩水游戏、露营游戏等 |
亲水池畔 |
沿溪环境改造、架桥项目活动 |
自然厨房 |
食用植物种植区+露天烹饪台 |
“有点田”农场 |
堆肥项目、造篱笆、雨水收集器制作等 |
生长农场 |
四季作物轮种园 |
东庭集市 |
自然材料手工交易角 |
快乐的家 |
泥巴厨房、搭建框景、搭帐篷、蓝晒等 |
万物剧场 |
木制阶梯舞台+道具工坊 |
外婆家的院子 |
制作自然乐器、布置草坪音乐会、 |
⒉环境改造与项目启动
⑴空间改造:
拆除隔离围栏,优化庭园动线。如铺设了连接生长农场与厨房的“香草小径”;
增设多感官互动设施。如“有点田”农场的“雨水收集器”“三明治堆肥”、万物剧场的“自然小乐器”。
⑵项目启动:
亲水池畔:
环境:井盖的绘画从二十四节气改为三个年龄段对于庭院场地的写生。放玩具的柜门,让幼儿进行了绘画设计,丰富多彩。
活动:春天主题下进行了春日手环和创意帐篷活动,石头主题下进行了石头找形状、石头叠高、石头空间对应、按数取石头等活动,夏天主题下幼儿观察雨滴落入小池塘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并进行了写生,带小鸭子皮皮游泳。
案例:《小池塘的造桥记》
“有点田”农场:
活动:结合春天主题讨论雨水收集的作用,如何制作雨水收集器,进行了分组探索。第一次尝试发现问题如漏水、漏雨,于是进行了优化。生长农场进行了维护,清理杂草、修整植物。叶子泛黄营养不良,于是进行了施肥,并制作了篱笆。小班进行了堆肥箱的制作,幼儿自己装饰绘画堆肥箱,结合蚕豆进行了劳动教育,剥蚕豆活动。用橘子皮和苹果皮进行了层层堆肥,用原木片写时间,记录堆肥的时间。
快乐的家:
环境:规划三块场地,娃娃家区域、泥巴厨房区域、大型玩具区。调整了泥巴厨房位置。
活动:主要围绕娃娃家和创意美术开展活动,创意美术和蓝晒部分。
外婆家的院子:
环境:围绕中心舞台进行了自然物装饰、主题牌子的制作。
活动:小班幼儿在室内进行了乐器制作,中班在木工坊制作了木琴,幼儿绘画在小院玩的规则并进行了一些活动,大班幼儿进行了合唱,其他幼儿演奏乐器。
⒊梳理形成了项目活动相关案例
在庭园项目开展中,通过研讨推进不断促进项目活动的开展,最终形成相关活动案例。形成了“堆肥大作战”“小池塘边的造桥计划”“自然・游戏・表达:儿童本位理念下庭园式小舞台的建构与实施策略 ”等案例。通过的案例的分析与研讨,梳理形成了项目活动推进的有效策略。
二、科研成果呈现:多维成长,初显成效
㈠幼儿成长方面
在“陶然自得”的庭园环境中,幼儿的探索兴趣、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情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主动学习、深度探究的机会,学习品质(如专注、坚持、反思)得到培养。同时,幼儿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更加紧密,归属感与幸福感提升。
㈡教师成长方面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等形式,教师们进一步梳理了庭园项目vs儿童本位理念下的庭园项目活动的区别与联系、明晰了实施的要点。在学习末的案例分享中能够看出教师的课程生成能力显著提成。教师们通过参与科研工作,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本学期我们共推选了6篇论文到太仓市太仓教育栏目、2篇燃荻稿推荐到太仓市科研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做到提高教师研究素养和学术水平。结合我园课题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并投稿,1篇论文于省级发表,2篇论文于省市级获奖,1位教师于娄江幼教中心课题研究课设计评比三等奖,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⒈环境规划的落地性:部分庭园的规划设想尚需结合场地实际、资源条件和幼儿活动需求进一步细化论证,增强可操作性和落地性。
⒉项目活动的深度与持续性:部分项目活动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究,形成更完整的项目学习链需加强。
⒊支持策略的精准性:教师在观察识别幼儿需求,并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支持策略方面(如“架梯子”的具体方法)仍需提升专业敏锐度和实践智慧。
⒋成果的系统化凝练:丰富的实践过程性成果有待进一步系统梳理、提炼,形成更具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或模式。
⒌评价体系的完善:对项目活动过程及幼儿在活动中发展的评价体系尚需探索和完善。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会更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不断提高研究深度、整合科研资源,促使我园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附具体安排表:
时 间 |
活动主题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物化成果 |
2月 |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方案规划 |
⒈进一步拓宽、丰富教师对于“庭园”环境的认识与视野。 ⒉规划本学期“六大庭园”环境创设方案。 ⒊明晰本学期课题研究方向。 |
⒈明晰本学期课题分工与研究方向,各项目组设计规划本学期活动实施方案。 ⒉理论学习:《了解中国园林八大造景手法》 ⒊组织项目组教师讨论对于“庭园”环境的认识与理解,拓展教师的视野。 ⒋结合目前幼儿园庭园环境进行分析,梳理环境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⒌基于问题初步进行幼儿园“六大庭园”的规划与设想。 |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
⒈“六大庭园”环境分工一览表 ⒉“六大庭园”环境规划方案。 |
3月 |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环境打造 |
⒈进一步规划目前“四大庭园”环境创设方案。 ⒉明晰后续四大庭园的活动如何落实。 |
⒈学习文章《幼儿项目化学习中的任务设计和组织———以 “花草课程中的庭院改造” 为例》 ⒉“六大庭园”项目负责人结合设计图进行环境创设方案交流。 ⒊课题核心组成员商讨形成优化方案,明确后续开展活动,推动项目落地。 |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
⒈优化后的环境创设方案 ⒉根据方案四个庭园开展后续活动 新闻网址: |
4月 |
课例课展示与研讨 |
⒈观摩研讨课题课,就活动亮点和问题进行研讨。 ⒉围绕观察量表进行行为分析与思考 |
⒈核心组成员共同解读课题课课堂观察量表。 ⒉执教老师说课,并进行现场指教,集体现场观摩课例课大班社会活动《庭院里的篱笆》。 ⒊分组议课与交流,研讨并梳理问题,完善执教活动。 ⒋专家进行点评。 |
小组讨论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
⒈课题课评课报告 ⒉庭园式项目集体教学活动观察量表 |
5月 |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环境优化与项目活动推进 |
⒈传达市课题活动反馈情况,思考对于“庭园”活动的认识。 ⒉交流本学期”六大庭园”环境创设的情况以及开展的相关活动。 ⒊结合项目活动思考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
⒈理论学习《“拆篱笆”和“架梯子”—支持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策略 》 ⒉市级课题活动反馈 ⒊庭院环境创设实施情况交流 ⒋围绕“堆肥”“架桥”两个项目活动,进行交流与优化探讨,梳理思维导图。 |
案例研究法 小组讨论法 经验总结法 |
⒈根据课题活动反馈调整本课题相关资料。 ⒉完善了”六大庭园”环境创设,继续收集材料丰富各庭园活动。 ⒊根据建议梳理了项目活动—造桥案例和堆肥活动。 |
6月 |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之案例研究 |
⒈分享前期各项目中幼儿的过程性记录以及支持策略,形成相关案例。 ⒉研讨在“陶然自得”庭园项目中提升幼儿经验生长的可实行和有效性,形成课程建构与开发的新范例与模式。 |
⒈六位教师结合前期各项目组中收集的幼儿表征、照片、核心经验梳理表等资料形成的案例进行分享。 ⒉课题核心组成员结合案例分析,分析亮点与不足。 ⒊针对案例中不足的地方进行再研讨,梳理可行的调整策略,形成课程建构与开发的新范例与模式。 |
经验总结法 成果梳理 |
⒈课题资源库 ⒉课题阶段总结 |
杨琳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