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荻》推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研究》(非主题)

作者: 时间:2025-04-01 点击数: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研究

张巧霞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幼儿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依据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幼儿群体的特性,立足于课程游戏化背景,将趣味性、互动性元素融入园本课程中,确保教学目标与游戏任务相契合,为幼儿营造既充满乐趣又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成长进步。基于此,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园;园本课程

幼儿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因此,构建游戏化园本课程体系十分重要。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始终遵循“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基本理念,有效利用园本教育资源,精准设计和规划园本课程游戏,以在优化幼儿教育模式的同时,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由幼儿园根据本园的教育理念、资源条件和幼儿发展需求,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性,幼儿园园本课程由幼儿园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开发和实施,体现着幼

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2)综合性,幼儿园园本课程通常融合了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连贯性和广泛性;(3)主体性,幼儿园园本课程关注幼儿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尊重幼儿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强调幼儿主动参与互动探究,以实现高效学习;(4)评价方式和内容多元化,幼儿园园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关注幼儿在各方面的表现和进步。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价值

第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化课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实现“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专注力。第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注重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幼儿在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三,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游戏化课程营造了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幼儿探索和创作的动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多元化的园本游戏活动,能够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促进认知发展。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策略

立足于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课程游戏类型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以“自主、自由、创造、愉悦”为核心,基于此,教师要围绕园本课程特色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多元化的课程游戏类型,以使幼儿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幼儿园教师应确保幼儿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立足于“儿童立场”,从幼儿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视角出发,整合多样化的游戏资源,划分出不同的游戏区域,让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自主选择参与游戏,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确保幼儿园园本课程充分发挥出育人价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或与幼儿对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并据此开展自然探索类、社会生活类、艺术创作类等多种类型的游戏,同时,在教室内外设置不同的游戏区域,包括积木搭建区、角色扮演区、艺术表演区等,并鼓励幼儿每周参与多个不同的游戏,以使幼儿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整合园内丰富的资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园教师应注重整合园内的各类教学资源,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园本课程体系,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当利用园内现有的玩具和材料,不断充实游戏设施,并对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设置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区域,确保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能够提升幼儿参与课程的自由度与自主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并考虑幼儿的意见与想法,鼓励他们参与到特色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在开展以“小小农场”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时,幼儿园教师可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的幼儿提供一块空地,并在每块空地上划分出种植区、观察区和休息区。在种植区,幼儿可以利用储物室中的种子、肥料、水桶、小铲子等种植自

己喜欢的花卉、蔬菜或水果;在观察区,他们可以使用放大镜、记录本等工具,观察并记录自己栽种的作物的生长情况;在休息区,幼儿可以与其他小伙伴交流讨论自己在种植和观察的过程中的感受。这样的游戏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园本课程资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当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效果,同时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为此,幼儿园教师应精心挑选社会生活中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件,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探讨,促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幼儿园教师可将“交通规则”作为园本课程的核心主题,设计并实施“小小交警”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并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同时提升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幼儿讲述一些因忽视交通规则而导致的真实事故案例,以激发幼儿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接着,教师可引导幼儿动手制作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包括红绿灯模型、停车指示牌模型等,并在制作过程中适时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具体含义,以深化幼儿对交通规则的理解。在游戏中,幼儿需分别扮演交警、驾驶员、行人等角色,教师则需设计如过马路、停车等待等多种交通场景。在模拟情境中,幼儿能学习交通规则,体会其实际应用。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教育活动拓展至园外,组织幼儿实地观察交通环境,亲身体验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全面达成教育目标。

开展项目游戏活动,展现园本课程特色为了发挥游戏活动的引导作用,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园本课程时,可以融入项目游戏活动,基于幼儿的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选取既简单又富含教育意义的主题,设计一系列游戏任务,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完成任务,进而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助力其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发展[5]。例如,教师可设计以“昆虫的秘密”为主题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可带领幼儿在园区花园内实地观察昆虫,发现不同昆虫的独特特征。接着,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与昆虫相关的绘本,并让幼儿阅读后根据绘本中对不同昆虫特征的描述,对实地观察到的昆虫进行分类,并通过绘画、拍摄照片等方式制作昆虫图鉴。随后,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昆虫,模拟它们的行为,并在幼儿扮演的过程中讲述与其所扮演的昆虫相关的故事,加深幼儿对昆虫特征的认识。通过完成一系列游戏任务,幼儿可以深入地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

丰富教育主体,促进园本课程深入实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等各方力量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设计园本课程时,幼儿园教师应积极拓宽渠道,加强与幼儿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交流,及时分享园本课程的最新动态、幼儿的学习进展及提出所需支持,以便幼儿家长和社会人士更直观地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主动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改进建议,确保课程更加贴近幼儿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策划并实施以“家乡文化探秘”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在筹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交流会、运营公众号、设立校社联系栏等多种途径向幼儿家长介绍活动的目的与内容,并请幼儿家长提供与自己的家乡文化相关的物品,如照片、书籍、手工艺品等,以丰富园本课程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内,教师可以设立家乡文化展示区,展出幼儿家长提供的各类物品,并邀请家长参与以家乡文化为主题的游园活动。教师设计的游园活动应涵盖家乡风俗体验、家乡美食品尝、家乡歌曲演绎等内容,以让家长和幼儿能在趣味游戏中体会家乡文化的魅力。以“家乡美食品尝”为例,家长可与幼儿共同制作家乡的传统美食,同时向幼儿讲述美食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深化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健全课程评价体系,评估园本课程成效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精心策划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还要密切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游戏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此,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以构建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收获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后续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幼儿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改进方向,进而有效挖掘并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例如,在对幼儿进行评估时,教师可从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创意与表达能力三个维度入手,细致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语言互动及情绪状况,以此评估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分享以及沟通等社会性行为表现,并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针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教师可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家园合作的紧密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具体而言,要评估游戏化教学方法是否切实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家园互动是否及时有效。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应深入反思课程设计、实施的全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持续提升园本课程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所设计的园本课程应当紧密贴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对幼儿成长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园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内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幼儿园教学体系。同时,教师应确保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以不断彰显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与价值。

 

出处:《基础教育》 2025-02-25

摘录者: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陆渡幼儿园许瑾

 

推荐理由:作者张巧霞作为基层幼儿园教师,基于真实教学场景探讨课程游戏化与园本课程的融合路径,内容紧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文章从游戏类型选择、资源整合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如“小交警”角色扮演、“家乡文化探秘”活动),为一线教师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提供了具体参考。文章系统提出“兴趣导向—资源整合—项目活动—多元评价”的课程设计逻辑,既阐释了园本课程的自主性、综合性等理论特点,又以“小农场种植”“昆虫探究”等生动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实现知识习得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尤其在跨学科整合(如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和项目式学习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育人理念。针对幼儿园教育中“重知识轻体验”“游戏与课程割裂”等问题,文章强调以幼儿兴趣为核心,通过创设开放性游戏环境(如划分种植区、角色扮演区)、开发生活化主题任务(如交通规则模拟、传统美食制作),将抽象的社会规则与文化认知转化为具身体验,既激发幼儿创造力,又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