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幼教中心《儿童游戏通论》主题学习(锦绣新城幼儿园)

作者: 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2025年226日下午1610分,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锦绣新城幼儿园全体教师在沈秋杰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主题学习活动:《儿童游戏通论》读书心得交流

首先,三个年龄段的老师围绕《儿童游戏通论》这本书,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幼儿发展等不同角度畅谈了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想,随后老师们围绕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本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中,老师们热烈讨论,结合书中的理论与现实案例,深入探讨并分享见解,展现出学以致用的精神,同时追求守正创新,共同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们发现《儿童游戏通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让我对儿童游戏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我相信,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关注儿童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充满游戏、充满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游戏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最温暖、最明亮的陪伴 ,助力他们在游戏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锦绣新城幼儿园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课程类别:师德课程         理论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    

         □知识技能课       □信息素养提升课程

主题

主题学习:《儿童游戏通论》读书心得交流

日期

2025.2.26下午16:1017:40

学时


地点

二楼多功能室

主持人(主讲人)

沈秋杰

参与者

全体教师

活动过程记录

主持人:《儿童游戏通论》以游戏为核心,系统探讨了其在幼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及实践路径。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作者不仅揭示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认知和语言等发展的深远影响,还直面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指导策略。阅读后,相信每位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现在请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陈:书中将游戏称为"儿童存在的本质形式",这八个字如晨钟暮鼓,叩击着我教育认知的藩篱。初执教鞭时,总将游戏视为课堂秩序的破坏者,是需用"安静""坐好"等指令规训的洪水猛兽。直到那个总把积木搭成"通天塔"的男孩出现,他每次推倒精心搭建的城堡时,眼里闪烁的并非顽劣,而是创世者摧毁旧世界的决绝。我开始在教室角落观察:娃娃家的孩子们用床单当婚纱,用黏土当戒指,在虚构的婚礼上练习着成人世界的社交礼仪;沙池里的"工程师"们用贝壳当建材,用树枝当测量仪,在微型城市建设中悄然掌握空间概念。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嬉闹,实则是童年独有的认知密码——他们用游戏解构世界,用玩耍重构经验。

陆: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教师的指导应该像水墨画的留白。当“消防员”们争论云梯高度时,我举起相机:“需要我为你们的救援方案拍照记录吗?”这个动作既避免了直接指导的突兀,又暗示了协商解决问题的路径。孩子们立即找来测量绳合作确定"云梯"长度,这种基于儿童立场的隐性指导,比教授具体方法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游戏的中,教师应是善用"隐形斗篷"的引路人。当我们放下“教”的执念,转而在环境营造、观察解读和适时引导上下功夫,孩子们的游戏便获得了真正的灵魂。这种指导艺术如同春风化雨,在看似无为中孕育着最有生命力的成长。

马:书中强调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角色游戏并非只是简单的玩耍,而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社会规则与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孩子们玩“医院游戏”,有人扮演医生,有人扮演护士和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模仿医疗工作的流程,理解医生救死扶伤、护士照顾病人的职责,以及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他们社会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角色游戏的组织方面,书中指出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包括丰富的游戏材料和合理的空间布局。充足且多样化的材料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一堆积木,孩子们可以搭建出医院、超市、警察局等各种不同场景,拓展游戏内容。合理的空间划分也至关重要,安静区和热闹区分开,避免互相干扰,保障游戏顺利进行。

毛: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先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记录他们在角色分配、游戏主题等方面的表现。比如,有些孩子会争当“妈妈”,有些游戏主题长期局限于“做饭”。这时,我会通过“平行游戏”或“问题启发”的方式介入。比如,以顾客的身份加入餐厅游戏,示范使用礼貌用语,或者提出“病人太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推动游戏深化。当孩子们提出新想法时,我也会及时调整支持策略。比如,有一次孩子们想给娃娃过生日,我立刻补充了蛋糕模具、贺卡等材料,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新主题。传统的游戏评价往往关注孩子们是否遵守规则,但刘焱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游戏中的学习过程。因此,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比如,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或照片回顾游戏过程,表达自己的体验;引导他们讨论“怎样让快递员送得更快”这样的问题,促进社会性思考;同时,我也会结合游戏录像,提炼出孩子们在角色分工、替代物使用等方面的进步点。

陶:书中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内容,更是让我认识到游戏的多元价值。游戏不仅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在心理发展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儿童建立自信,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个游戏任务,如解开一个拼图,那种成就感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分享、沟通、解决冲突,这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技能,为日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而且,游戏还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在自由游戏的氛围中,他们不受束缚,思维活跃,创造出独特的游戏玩法和作品。反观当下,许多儿童被繁重的学业和各种培训班占据了大量时间,游戏时间严重不足。家长们过于注重所谓的“知识学习”,却忽略了游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应重新审视儿童游戏的地位,还给孩子足够的游戏空间,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徐:角色游戏,简单来说,是孩子们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这听起来或许普通,但当你真正走进孩子们的角色游戏中,就会发现它的魅力。孩子们在游戏里,一会儿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拿着听诊器有模有样地给“病人”检查身体;一会儿又变成了忙碌的厨师,用积木当作食材,精心“烹饪”美味佳肴。在这个小小的游戏天地里,他们就是生活的主宰者,尽情演绎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充满了自主性。孩子们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不需要成人过多干涉,就能玩得不亦乐乎。就像有一次,几个孩子自发组织了一场“超市购物”的角色游戏,从布置“超市货架”,到给商品定价,再到扮演收银员和顾客,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这种自主性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驰骋思维。

许:在组织“超市体验日”游戏时,原本预设的货币兑换流程被孩子们自主调整。小宇将不同颜色的雪花片定为不同面值,乐乐提议设置“收银员培训学校”,朵朵则创造性地开设了“快递寄存服务”。这种看似混乱的调整,正是儿童通过游戏建构数学概念、发展社会认知的真实写照。刘焱教授指出,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具有整体性与具身性特征,这让我意识到游戏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立体教科书。

殷:书中强调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他们会模仿成人的生活场景,进行娃娃家、医院、超市等游戏。娃娃家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小乐细心地照顾着宝宝,给宝宝喂饭、讲故事,而扮演爸爸的小轩则负责外出工作,回来后还会和妈妈分享一天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关心他人,体验到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他们在游戏中自然地交流、协商,解决矛盾,这无疑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充分证明了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赵:书中对游戏的分类并非简单按道具或主题划分,而是基于儿童认知水平、社会性需求及发展目标的差异。例如:角色游戏(如“娃娃家”)侧重社会经验模仿与情感表达,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际关系;建构游戏(如积木搭建)聚焦空间逻辑与问题解决,幼儿在反复试错中发展几何思维;规则游戏(如棋类)强调合作与竞争中的自我调控,幼儿需遵守外部规则并调整策略。实践启示: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需明确不同类型游戏的核心价值。例如,当观察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频繁因倒塌而沮丧时,不应急于介入“教技巧”,而应支持其通过合作加固、材料替换等自主探索,将挫折转化为抗挫力与工程思维的培养契机。

朱:实践中曾陷入“过度放手导致游戏无序”的困境,书中的“规则内生性”观点给予重要启示。在“美食店”游戏中,幼儿自发制定用餐点餐等规则,在小黑板上画下今天的推荐美食等,这种源自游戏需求的规则建构,恰如刘焱教授所言“规则不是枷锁而是游戏生长的骨骼”这提醒我们:教师的智慧在于捕捉幼儿自我管理的生长点,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重读第八章,深刻体会到角色游戏是“幼儿精神世界的镜像反映”。当我们在“健身房”游戏中看到幼儿用牛奶桶灌满水做哑铃,在“建筑工地”中发现他们用牛奶盒搭建立交桥时,愈发理解刘焱教授“游戏是儿童存在方式”的哲学深意。

夏: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四个基本步骤印象深刻。这四个步骤分别是帮助幼儿确定游戏的主题、和幼儿一起创设游戏环境、帮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游戏活动过程、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发现问题,丰富扩展游戏所需要的经验。这几个步骤在游戏的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重复的。在游戏的不同阶段,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为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这三个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角色游戏时应当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游戏环境和内容的开放性与整合性。这让我意识到,在游戏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游戏不仅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表达情绪,释放压力,建立自信,发展同理心。书中提到,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体验各种情感,并学习如何管理和表达这些情感。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不同的情绪状态,学习如何应对冲突和解决问题;在合作游戏中,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发展社交技能。游戏更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郑: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儿童游戏类型的详细分类和描述。作者将儿童游戏按照不同的标准和特征进行了划分,如按照游戏的目的性、规则性、参与人数等,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各类游戏的特点和价值。通过这些分类,我意识到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如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而建构游戏则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作者强调了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教育过程,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和案例,如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来教授历史知识,通过团队合作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等。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具有启发性,也为我提供了将游戏融入教育实践的宝贵思路。

主持人:角色游戏的价值远超出娱乐功能,它是幼儿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幼儿园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教师对游戏理论的认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等。未来教育者需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帮助其掌握游戏观察与指导的专业技能;二是推动园所与家庭、社区合作,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游戏素材与社会体验;三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估范畴。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读书心得的分享交流,我们发现《儿童游戏通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让我对儿童游戏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我相信,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关注儿童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充满游戏、充满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游戏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最温暖、最明亮的陪伴 ,助力他们在游戏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记录人:李梦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