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回顾学习档案,进行理论学习 阙:
二、走进现场,发现亮点与不足 主持人:围绕博物角项目化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前期对博物视角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的研讨以及各个班级具体问题的针对性研讨,多次研讨下大家也进一步明确课程走向。过程中也开发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这是我们今天观摩过程中可以直接学习借鉴的地方;这也可能存在某些问题的游戏,借助生动的现场,我们去发现。 解读《班级博物角课程现场观摩记录表》、拍照。 主持人:所观摩班级博物角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结合观察到具体的例证分析(视频、照片、记录)。 三、集思广益,共促成长 ⑵阙:美工区《秋天的树林》,孩子对秋天的色彩感把握到位,可以在旁边提供欣赏的绘本。 陈秀芬:树枝益智区《树枝高架桥》,看似简单,孩子能够在游戏中能够学习到稳定、捆绑、平衡等很多技能。 黄:《树枝平衡》,简单的低结构材料树枝进行平衡游戏,其中蕴含探究性,且开放性很强。中3班《变变变》底色建议用纯色。 咸:《橘子沉浮》,实验的记录表很完善,各班可以借鉴。中3《树叶项链》可以再添加一些材料,使项链更为美观。 徐:《树叶穿毛衣》,毛线较乱,需要定期整理。 陈:亮点是结合生活中突然出现而有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结合了一个并不亮眼的材料,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来展开的系列活动。建议:区域游戏为什么墨守成规,谁规定一定要那么多区域,要那么多游戏内容,是不是可以试试,就问问孩子想怎么玩,不求游戏广度,而侧重游戏深度呢? 咸:《穿橘皮》,橘子皮剥下来后形状不一,可以给孩子渗透形状的经验,用剪刀剪成各种形状。 陈伟萍:制作香包提供密封的罐子。 朱:《虫虫旅馆》,皮筋太细导致虫子一直掉落,更换材料。关于昆虫主题活动连通幼儿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徐老师在开展活动后幼儿对益虫和害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如何分辨昆虫。材料,支持兴趣,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保护。徐老师在开展活动后幼儿对益虫和害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如何分辨昆虫。 黄:遇见树叶:亮点:活动来源于有的兴趣,幼儿捡拾落叶 、与落叶玩耍,和小伙伴围坐一起讨论落叶,贴近幼儿的生活。 建议:当孩子们发现半落叶就皱巴巴的,引发了保存落叶的问题,和孩子们探讨了两种保存落叶的方法,可探索更多保存落叶的方法,再思考保存落叶的目的,将保存好的落叶用起来。 阙:关于根的建议:
主持人小结:环境与材料的支持、经验支持、驱动性问题、与一日生活相融合、组织讨论。幼儿活动的基点出发,对照《指南》和核心经验,思考活动和资源的生长点,从“看到的”到“看懂了”再到“可以做什么”的角度去观察孩子、解读孩子,从而给予必要的支持、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老师们在实践中也能基于以上的思路去思考本班资源开发与运用上的问题,并将以上的策略运用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支持幼儿博物经验的持续生长。 |